《文子》曰“有功离仁义者必见疑;有罪不失人心者必见信故仁义者
《文子》曰:“有功,离仁义者必见疑;有罪,不失人心者必见信。故仁义者,天下之尊爵也。”何以言之?
昔者楚共王有疾,召其大夫曰:“不谷不德,少主社稷,失先君之绪,覆楚国之师,不谷之罪也。若以宗庙之灵,得保首领以没,请为‘灵’,若‘厉’,大夫许诸?”及其卒也,子囊曰:“不然!夫事君者从其善,不从其过。赫赫楚国而君临之,抚征南海,训及诸夏,其宠大矣。有是宠也,而知其过,可不谓之‘共’乎?”大夫从之。此因过以为恭者也。
《文子》中说:“虽然有功,但失去了仁义,也定会被猜疑;如果有罪,但不失民心,也定会受到信任。”所以,仁义是天下最宝贵的东西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
过去楚共王得病时,把大夫们召集到身边,说:“我缺少仁德,年幼时就主持国政,却没有继承先王余绪,使楚军屡遭败绩,这是我的罪过呀。如果祖宗保佑我能寿终正寝的话,我请求你们给我加上‘灵’(不勤而有名谓灵,即放纵本性,不见贤思齐的意思)或‘厉’(滥杀无辜谓‘厉’)的谥号,你们能同意吗?”楚共王死后,大夫子囊说:“不能按大王的遗命来加谥号。为臣的原则是听从君主正确的命令而不能听从错误的。楚国是威名远播的大国,自共王执政后,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讨,使天下无不归顺,即使中原华夏诸国也得以教化,足见其受上天恩德之大。如此大的恩宠,却能自责其过,难道不能谥为‘共’吗?”大夫们听从了子囊的意见(《谥法解》:知过能改曰“恭”,“恭”“共”互训)。这就是有了过错反而能得谥号“恭”的事例。
魏将王昶、陈泰兵败,大将军以为己过。习凿齿论曰:“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己过,过销而业昌,可谓智矣。夫忘其败而下思其报,虽欲勿康,其可得乎?若乃讳败推过,归咎万物,上下离心,贤愚释体,是楚再败而晋再克,谬之甚矣。夫人君苟统斯理,行虽失而名扬,兵虽挫而战胜,百败犹可,况再败乎?”此因败以成功者也。
故知智者之举事也,因祸为福,转败为功,自古然矣。
三国时魏将王昶、陈泰先后吃了败仗,大将军司马懿却把责任归于自己。习凿齿在《汉晋春秋》中说:“司马懿把失败的责任自己承担,不但消除了过失,还使功业更加昌盛了,这就是明智人的行为。臣民不责怪他的失败却想为其效力,就算未曾想昌盛,又怎能昌盛不起来呢?如果楚共王、司马懿讳言失败,推卸责任,寻找借口,就会使上下离心离德,君主与臣民关系解体,走向对抗,那么楚国就会再遭败绩,晋国也会被再次攻破,这样错误就更大了。如果君主能明白这个道理,就算失败了,但美名仍可传扬天下,军事上即使有挫折,但战略上取得了胜利,失败了多次也没多大关系,更何况只打了两次败仗呢?这就是反败为胜的道理。
所以明智的人往往能因祸得福、转败为胜,自古就是这个道理。
回看人生,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而是经历了千难万苦,但同时苦难也赋予了我们许多:在跌倒中强健了我们的双腿;在泪水中铸造了我们的坚强;在失败中锻炼了我们的意志;在挫折中增添了我们的智慧……所以,我们应该感谢苦难的恩赐,正是这些苦难让我们领悟了人生的真谛,找到了通向成功之路的航标。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,就是这个道理。小孩子不摔跤,就永远学不会走路;不呛几口水,就永远学不会游泳。
但是,转败为胜也是有条件的。首先要有勇气承认失败,不能推卸责任,怨天尤人;二是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;三是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。三者缺一不可,否则,不但不能反败为胜,可能还会遭到更惨痛的失败。
本篇讲述了私欲和偏见对人的影响。各种因素在影响着人们正常的判断力,其中最主要是私欲和偏见。私欲主要是声色财货;偏见主要是喜怒哀乐。所以判断是非时,必须排除私欲,出于公心。与别人商量问题时,一定要回避那些与此事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言辞,这对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,干好事业是非常有帮助的。
追求色利 足令智昏
夫神者,智之渊也,神清则智明。智者,心之符也,智公则心平。今士有神清智明而暗于成败者,非愚也,以声色、货利、怒爱昏其智矣。何以言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