瞵,一曰磷玢
瞵,一曰磷玢。
胶葛,一曰。
偨傂《甘泉赋》,一曰差池。
怆恍《九辨》,一曰仓兄《诗》。
一字略转而异义者。
“索居”之“索”训散,索绹则义别矣。“离丽”之“丽”训附,别离则义别矣。“招携”之“携”训离,携手则义别矣。“乱臣”之“乱”训治,乱世则义别矣。“茀厥丰草”之“茀”训治,道茀不除则义别矣。“我车既攻”之“攻”训善,环而攻之则义别矣。“彊御”之“御”训守,孰能御之则义别矣。“扰龙”之“扰”训驯,扰乱则义别矣。“我且柔之矣”之“柔”训服,柔弱则义别矣。“天明畏”之“畏”训威,声畏天下则义别矣。又如来即往,《诗》“遹追来孝”,《太史自序》“自今以来”,亦略转而异义者也。
经典颠倒字惟《诗》最多。如家室、裳衣、衡纵、稷黍、瑟琴、鼓钟、下上、羊牛、乐岂、息偃、孙子、家邦、鼐鼎、中谷、中林、中河、中路、中原、中田之类皆是。《书·无逸》之四三年、《祭义》《孟子》之禄爵,亦间有之。见于史者,惟《后汉·王丹传》之惰懒,《羊续传》之病利,馀不多见。
古今雅俗异同字。
顾即雇《晁错传》“敛民财以顾其攻”。踳即舛。亶即但《羽猎赋》注。詟即慴(同上)。赫即吓《庄子》注。即释《管蔡世家》《张仪传》。雍即壅。衡即横。薄即亳。塞即赛《河渠书》。横即黉《鲍昱传》。、堰即埝《皇甫嵩传》。夹即侠《后汉·东夷传》。厘即嫠《后汉·西夷传》。柳即蒌棺墙之饰,《檀弓》《周礼》。队即坠段注《说文》。溜即霤《左传·宣二年》。音即荫《左传》“鹿死不择音”。遍即辨《左传·定九年》“子言遍舍爵于季氏之庙”。匡即恇《礼器》。噱即臄。滈即镐。功即攻。致即《月令》。填池即奠撒《檀弓》。
俚俗字有所本。
斗绝见《后汉·窦融传》。什物见《后汉·宣秉传》。什器见《鲍昱传》。上司见《杨震传》。司官见《陈寔传》。底里见《窦融传》。细弱见《杜林传》。文书见《鲍昱传》。人事见《章和八王》及《黄琬传》人事,犹今言应酬也。小便见《张湛传》及《绝交书》。折见《东夷传》折,犹今言折算也。公馆见《礼·曾子问》。
古人于陵、京、阜、坟、冢、邱等字,皆取山阜高大厚实之义以象。凡物之高大厚实,大抵皆称美之词,如《天保》诗“如山如阜”“如冈如陵”,是善颂善祷之证也。《左传》“有肉如陵”,谓大而实也。《荀子·致仕篇》“节奏欲陵”注:“陵,峻也。”峻,即高也。《礼记·檀弓》:“丧事虽遽不陵节。”《学记》:“不陵节而施。”陵,越也。《西京赋》“陵重”注:“陵,升也。”皆升高之义也。《诗传》:“京,高邱也。”又曰:“大阜也。”《左传》“莫之与京”,言莫与比高也。《西京赋》“燎京薪”,谓积薪极高也。《左传》“收晋尸以为京观”,谓积尸极高也。汉曰“京兆”,后世曰“京师”。兆,众也。师,亦众也。京则大也。《释名》“土山曰阜”,言高厚也。《诗》“驷孔阜”,以阜比马之大也;“火烈具阜”,以阜比火之盛也;“尔殽既阜”,以阜比殽之多也。古歌“可以阜吾民之财”、《西京赋》“百物殷阜”,以阜比财物之富也。土之高且大者,谓之“坟”。《诗》“牂羊坟首”,言其首极大也。《周礼·司烜氏》“共坟烛庭燎”,言其烛极大也。《三坟》《五典》,言三皇之书其义极大也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“坟如也”,亦形容其大也。冢子、冢適,皆谓长子、大子也。冢妇,大妇也。冢卿、冢宰,谓六官之长、大宰也。友邦冢君,言大君也。“乃立冢土”,言大社也。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“邱嫂”,谓长嫂、大嫂也。《易》“颠颐拂经于邱颐征凶”,谓于高处求颐养也,以邱为高也。《孟子》“得乎邱民为天子”,谓成聚之民也,以邱为大也。推此以论,凡物之高大厚实者,皆可以陵、京、坟、阜、冢、邱等字拟议而形容之。末世缀文之士但知“阜”字有高天厚实之义,而不知坟、冢等字与之同类而并称。又或以“陵”为帝王所藏,“京”为帝王所居,而于坟、冢、邱、垄等字指为不祥之文,盖古字古义之不讲久矣。
《说文》:“格,木长皃。”按,凡木之两枝相交而午错者,谓之格。以其枝条交互,故“格”字有相交之义焉。以其两枝禁架,故“格”字有相拒之义焉。以其长条直畅、疏密成理,故“格”字又有规制整齐之义焉。是三者皆以本义引申之者也。朋友曰交游,男女曰交媾,商贾相通曰交易,阴阳相合曰交孚,木之枝格两相交际,亦犹是也。《论语》“有耻且格”,谓民之心与上相交孚也。《大学》“致知在格物”,谓吾心之知,必与万物相丽相交,不可离物以求知也。《书》曰“格于上下”“格于皇天”,《诗》曰“神之格思”,皆训至也,皆交孚之义也。《书》曰“格汝舜”,《诗》曰“神保是格”,皆训来也,皆引之来相交接也。舟与舟相触则必忤,枝与枝相拒则不入。《素问》“阴厥且格”注:“格,拒也。”《周书》“穷寇不格”注:“格,斗也。”《荀子·议兵篇》“格者不舍”注:“谓相捍拒也。”《后汉书·刘盆子传》注:“相拒而杀之曰格。”《通鉴》“王贲攻齐,莫敢格者”,“驱群羊而攻猛虎,不格明矣”,皆谓莫能拒御也。凡谓扞格不胜,曰格格不入,曰废格不行,曰沮格不进,皆相拒之义也。至于枝格相交,长短合度、疏密停匀,俨然若有规矩,木工为窗格,有曰冰梅格,有曰卍字格,即取象于树条之格也。曰体格,曰风格,曰格律,曰格式,皆从此而引申之也。《孟子》“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”注:“格,正也。”《家语》“口不吐训格之言”注:“格,法也。”《礼·缁衣》“言有物而行有格”注:“格,旧法也。”《后汉书·傅燮传》注:“犹标准也。”凡皆规格之义也。《书·冏命》“格其非心”,是亦取格正为义,而孔疏曰:“格,谓检括。”斯则望文生训,有乖古意矣。《论语》“有耻且格”,当以交孚为确义,《集解》曰“正也”,亦不免望文生训之弊。至《大学》格物之说,聚讼千年,迄无定论。愚以为心当丽事物以求知,不可舍事物而言知。朱子曰“至也”是也。其曰“穷至事物之理,欲其极处无不到”,则于“格”字求之太深,反多一障耳。
《说文》:“枝,木别生干也。”按,干直而专,枝分而杂,有歧杂之义焉。凡木之枝,斜挺旁出,如相扶持,有撑持之义焉。杈丫森布,猝不可近,有拒御之义焉。周秦古书凡用“枝”字,大抵不出此三义。《易》曰:“中心疑者其辞枝。”《荀子·解蔽篇》:“心枝则无知。”此歧杂之义也。《汉书·叔孙通》等传:“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。”《庄子》:“师旷之枝策也。”王延寿《鲁灵光殿赋》:“漂峣而枝拄。”此撑持之义也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云:“诸将詟服,莫敢枝梧。”《鲁仲连传》:“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。”此拒御之义也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“汉中淫泆枝拄,与巴蜀同俗”注:“言意相节却,不顺从也。”歧杂者,“枝”字之本义。撑持与拒御者,“枝”字引申之义。后人不知引申之义,每疑“枝”当作“支”,盖古训久不明矣。
《说文》:“柴,小木散材。”《楚辞》注:“枯木为柴。”按,小木枯枝,杂缚一束,谓之“柴”,世俗之通称也。由“柴”字而引申之,有枯槁阻塞之义焉。《庄子》:“柴立其中央。”柴立,犹枯坐也,所谓“形如槁木”也。《外物篇》:“柴生乎守。”柴,谓梗塞也。言所以闭塞不通者,由于拘守太过也。《天地篇》:“趣舍声色,以柴其内。”谓梗塞于胸中也。《庄子》篇中“柴”字皆取枯槁阻塞之义。《通鉴·汉纪》:“收杨震太尉印绶,震于是柴门谢宾客。”胡身之注曰:“柴,塞其门也。”又《魏纪》:“朱桓言于吴王曰:‘曹休战必败,败必走,走必由夹石、挂车,此两道皆险阨。若以万兵柴路,则彼众可尽,休可生虏。’”胡身之注曰:“柴路,谓以柴塞路也。”国藩按,柴即塞也,以兵阻塞此路,非更以柴塞之也。胡氏于《汉纪》注近之,于《魏纪》注失之。
《方言》:“凡草木刺人,自关以东或谓之梗。”按,凡木之粗枝无碎枝零叶者,世俗通谓之梗。在树而生者,谓之枝。斫伐在地而枯者,则谓之梗,谓之柴矣。“梗”字有粗直之义,又有阻塞之义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“梗,直也。”《方言》:“梗,略也。”《吴都赋》注:“梗概,粗言也。”《东京赋》注:“梗概,不纤密也。”此粗直之义也。《周礼》:“女祝掌以时招、梗、、禳之事。”郑注:“梗,御未至也。”谓未至之凶灾,先梗而御之,此阻塞之义也。《诗》曰:“谁生厉阶,至今为梗。”此谓荡荡王道,而政化不能流行,忽致梗塞也。《毛传》:“梗,病也。”此望文生训,非其义也。杜注《左传》曰:“病也。”《广雅》亦曰:“病也。”此承《毛传》而误者也。格、枝、柴、梗诸字,在后世以为死字,在古人常引申其义而活用之。苟明乎死字活用之法,而周秦古书故训之不可通者寡矣。
- 哪些内容没必要写入简历?[图]
- 「职场问答」考研对个人发展的提升到底有多大?[图]
- 「简历制作」校招简历该怎么写?[图]
- 「留学生」留学是否值得?[图]
- 如何礼貌地拒绝offer?[图]
- 「职业发展」找不到喜欢的工作,就要凑合吗?[图]
- 应届毕业生投了简历没人回复怎么办?[图]
- 应届生的求职面试技巧[图]
- 痔疮的治疗不妨试下三小偏方[图]
- 应对中风,早急救早见效[图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