奢与俭,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
崇尚节俭、反对奢侈,是中国传统生活观念的基本特点,在中华文化里,俭朴是做人的美德、幸福的源泉,返璞归真和知足常乐,是生活的境界。为此,历代先贤留下了诸多箴言。孔丘说:“礼与其奢,宁俭。”老聃说: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”韩非也说:“侈而惰者贫,力而俭者富。”《朱子治家格言》说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财富和积累有关,然而智慧与心灵相通。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奢侈的行为,缺少的是生活的智慧。
奢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需要为目的,建立在“人生苦短”“及时行乐”的享乐观上。英国经济学家孟德维尔·贝尔纳德在《蜜蜂的寓言》一书中写道:蜜蜂的贪欲、虚荣,促进了蜜蜂社会的繁荣,而蜜蜂的道德、满足,却导致了蜜蜂社会的贫困衰落。更有一些人在制售着浪费是促使经济发展的怪论。现代社会创造出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文明,使我们的物质生活资料愈来愈丰富精致,但是生活的安逸使我们离自己的心灵愈加遥远。
贪婪与奢侈是人所共有的惰性特点。“从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”好逸恶劳是潜藏在人的意识里的懒惰因子,骄奢的习气一旦养成,就很难改变。奢与俭,对人的生活观、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,左右着人们行为处世的方式。历史发展的实践,反复地证明着一个哲理,“成由勤俭败由奢”。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希腊就是在骄奢淫逸的靡费中土崩瓦解、彻底衰落的;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的俭奢与兴亡实为最有说服力的诠释。
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
夫子说:“君子心胸宽广坦然,小人则常常局促忧愁。”
程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心广体胖。”又曰:“君子循理,故常舒泰;小人役于物,故多忧戚。”
我们可以选择高尚
无论得意还是困穷,都能够保持达观,胸襟开阔,无所怨尤。为君子或是做小人,我们自己可以做出选择。
良好的心理素质,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人生充满乐趣,也到处都是障碍,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。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,放弃了那些令我们沉重的奢求,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只要我们有一个宽广而坦荡的胸怀,只要我们能够放弃患得患失的狭隘。其实,只要着力于“忠恕”,又有什么不能过得去?认真地过好每一天,用心灵感受那无声的昭示,让平凡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,这就是值得欢庆的人生。无论成败穷达,只要生命还在,我们都应该为之举杯。时间、人生和岁月一天一天魔术般地流逝了,虽然一无所有,一无所得,但是只要拥有生命,就已经足够。只要生命还在,我们就没有理由哀哀戚戚,因为也许此时有人的生命即将结束,而我们还有可以预期的明天,难道不应该快乐吗?
快乐是生活,悲观也还得活着,那么,我们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活着呢?何必为一些杞人之思而戚戚烦忧呢?努力使自己高尚,那么又有什么值得忧戚的?
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